熱搜: 紙箱  瓦楞紙  包裝  管理  瓦楞  紙板  紙盒  紙箱機械  南京  印刷 

袁恒通:72道工序造就一張?zhí)尼?/h1>
   日期:2016-12-08 20:37     
袁恒通,寧波奉化人,現(xiàn)為寧波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棠岙紙制作技藝項目的傳承人。1997年,棠岙紙分別走進國家圖書館、江蘇省圖書館、上海市圖書館、浙江省圖書館、北京大學圖書館、南京大學圖書館、武漢大學圖書館、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、中山大學圖書館、廣西大學圖書館等。2015年,棠岙紙制作技藝列入寧波市第四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
袁恒通在自己的古法造紙作坊聞聞摸摸看看,這是老人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課。那天,棠岙古法造紙技藝中心迎來了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“紙張保護:東亞紙張保護方法與紙張制造傳統(tǒng)”項目成果發(fā)布會的專家學者,他們慕名前來參觀。當專家們看到袁恒通在漿水中一撩、一提、一掀,一張紙便神奇地出現(xiàn)時,不禁為保存完好的中國原生態(tài)手工造紙作坊和手工技藝嘖嘖稱贊,棠云有幸成了東亞五國傳統(tǒng)造紙工藝和造紙材料保存相對完整地區(qū)的項目點。

與紙結(jié)緣


1936年10月,袁恒通出生在棠云溪下村,幼年時目睹村里手工造紙的繁榮景象,那時恰是奉化手工造紙業(yè)的鼎盛期,每天從棠岙運送竹紙的車子在路上排成長隊,從蕭王廟埠頭下船經(jīng)寧波銷往全國各地。僅棠岙下轄的東江、西江、溪下三個村就有槽桶300余槽,從業(yè)人員達千余人。

每當造紙師傅拿到賣紙款后,第一件事就是殺雞買魚買肉,備齊祭祀禮品,到龍溪廟里祭拜,表達對祖宗的感恩和崇拜。再把祭拜過的雞、豬肉、魚等祭品辦成一桌酒席,請族長、房長及在造紙中出過力幫過忙的人喝酒吃飯。這一切令袁恒通印象深刻,也無比羨慕,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個造紙師傅。

袁恒通自幼家境貧困,讀了兩年書后輟學,父親叫他幫襯家庭做事賺錢。17歲,父親叫他可以獨立找活去做了。這時候,扎根在袁恒通心里的愿望蓬蓬勃勃地冒了出來,于是拜江五根為師學習古法手工造紙。在一年學徒的日子里,袁恒通起早摸黑,不辭辛苦,勤學每一道工序。特別對腌料、清洗、燒煮、搗料、打漿、抄紙、曬紙更加上心,一年后滿師,袁恒通到生產(chǎn)隊的造紙作坊工作。由于技藝過硬,1956年,21歲的他成了一名縣造紙廠工人,吃上了“皇糧”。沒想到8年后被精簡,又回到生產(chǎn)隊造紙。

以紙為伴

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村里,1983年,袁恒通開始自己辦作坊造紙,那時每年能銷售40萬張防風紙,日子還過得去。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,隨著機制紙業(yè)的興起,手工竹紙迅速受到市場擠壓,作坊經(jīng)營難以為繼,紛紛歇業(yè)轉(zhuǎn)行。最后,村里只剩下了袁恒通一個作坊。

村里許多人都勸袁恒通轉(zhuǎn)行算了,袁恒通就是不肯丟掉造紙這門技藝,“這造紙真的很辛苦,造紙、打鐵、磨豆腐的的確確是最辛苦的工作,但是我從心里喜歡。”

的確,從一棵竹子到一張?zhí)尼垼枰?jīng)歷72道工序:砍料、陰料、剖料、腌料、洗料、煮料、搗料、漂漿、打漿、抄紙……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個月時間。為了造紙,他每天清晨5點半開始工作,一直到晚上6點,有時還要晚。在冬季抄紙,不能戴手套,與水接觸12小時準定生凍瘡。而在夏季烘紙,烘房不能開門,恒溫40度,藿香正氣水得時刻備著以防中暑。

在這樣的情形下,袁恒通依然苦苦堅守著這一老行當,把造紙當成一生的事業(yè)來做,沒有辜負當初父親給他的起名用意“凡事有恒心而后通達”。直到1997年4月的某一天,袁恒通的家門被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大東敲開了,當時的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為修補破損的古籍藏書,需要一批與明代古籍紙相同的竹紙。經(jīng)多方打聽得知棠岙還留著一家古法手工造紙作坊,便邀請袁恒通試制修復(fù)古籍用紙。雖然在袁恒通手上,造過繡紙、宣紙、壽紙、印刷紙、窗戶紙、烏金紙等各類紙品,但卻從未涉足過修復(fù)古籍用紙,與其他紙相比,修復(fù)古籍用紙的厚薄、顏色、配方和纖維構(gòu)成等方面要求更高更嚴格。憑著多年的造紙經(jīng)驗,袁恒通決計啃下這塊硬骨頭。已經(jīng)64歲的他為此去天一閣翻閱古籍,增加對修復(fù)古籍用紙的感性認識,沒讀過多少書的袁恒通知道古籍的金貴,這是數(shù)千年華夏文明的見證。回到家后,調(diào)配原料,改配方,一次又一次,經(jīng)過上百次的試驗,第一批樣紙生產(chǎn)出來后,被送到南京博物館化驗,結(jié)果證明這種竹紙與古籍紙最接近,具有苦澀味道,能防蟲,是修復(fù)古籍最理想的紙張。為此,天一閣圖書館一次性訂購這種竹紙4萬張。之后,中山大學、武漢大學、北京大學圖書館、福建師范大學、天津圖書館、桂林圖書館、國家圖書館等國內(nèi)一批古籍修補機構(gòu)紛至沓來,并認定袁恒通的作坊為竹紙專供廠家。

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(fù)專家潘美娣兩次到棠云考察,認為這里的紙適合古籍修復(fù)。美國普利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刊主編羅南熙參觀后,感慨道:“這里的工藝非常傳統(tǒng),用植物原料生產(chǎn),這么古樸的方式很難見到了,我看完簡直不想走了。”南京博物院副院長、全國紙質(zhì)類文物保護專家奚三彩專程來到棠云,翻著袁恒通的古紙高興地說:“我走了好些地方,還是這里的工藝古樸完整,造出的紙最好!”

未來之路

袁恒通的老伴今年75歲,嫁到棠云已經(jīng)59年了,造紙也同樣融進了她的生命里,在造紙的方方面面都能搭上一把手。他們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從小就知道幫著父母干活,耳濡目染造紙技藝,每個兒女都有一把“刷子”。

袁恒通老了,干不動氣力活了。兒女們看到父親為了造紙佝僂著背的樣子,心疼得放下自己的工作來幫他?,F(xiàn)在,一個大女兒幫著烘紙,小女婿做著最難的一道抄紙活,有需要時,其他兒女一起幫忙造紙。

走進袁恒通和作坊連在一起的家,搗漿的石臼里斜躺著碗口粗的木槌,一眼望去,濾池、搗漿桶、抄紙槽各就各位,一張張手工紙就是從這里制造出來。袁恒通的小女婿江仁堯在抄紙槽,一天要工作12小時,最多能抄1000張紙。

袁恒通以紙為驕傲,“我的紙好,最薄的100張才8兩,最厚的100張2.5斤,能保存1000年。”從17歲至今,袁恒通從未有過離開造紙的念頭。如今,他的紙走進國家圖書館,成為歷史與當下發(fā)生關(guān)系的紐帶,這是他的榮耀,也是整個寧波的榮耀。

棠岙紙制作工藝

奉化多竹,竹紙生產(chǎn)源遠流長。元代奉化詩人戴表元的《剡溪集》有數(shù)處提到關(guān)于奉化造紙的史實。據(jù)明嘉靖《奉化縣圖志·土產(chǎn)》記載,在明嘉靖時奉化造紙已形成相當規(guī)模,紙成了主要土特產(chǎn)。又據(jù)《棠溪江氏宗譜》記載,棠岙在明正德九年(1514年)就從江西引進竹紙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。此后,盛產(chǎn)毛竹的山區(qū)制紙之風漸盛。1930年奉化有造紙戶180戶,從業(yè)1406人,紙槽265只。1951年,棠岙竹紙坊還為《浙江日報》、《寧波大眾》等新聞單位曬過大量新聞紙。

棠岙竹紙選料講究,做工精細,所產(chǎn)紙張細膩柔韌,久存不蛀,是翰墨丹青以及記載文史資料的上乘載體。因而,自宋、元以來,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棠岙成了浙東乃至全國有名的竹紙生產(chǎn)基地。

棠岙竹紙以當年生的嫩竹為主料,工藝流程大致如下:1、砍料。選取當年生嫩竹,一般在小滿到芒種之間砍伐。2、陰料??诚碌哪壑窦性谳^為平坦處成堆,并做好防曬工作。3、剖料。把竹梢太嫩不能用來造紙的部分去除,裁成一樣長度并去節(jié)去青,隨后剖成竹片,使石灰乳液能更好地滲透入竹片內(nèi)部。4、腌料。將剖成片狀的竹片投入生石灰池內(nèi)浸漚三個月,使其析出竹液并軟化。5、洗料。將浸漚后的竹片取出,用清水反復(fù)漂洗,去除殘留的石灰汁和雜質(zhì)。6、煮料。把漂洗干凈的竹片放入大鍋內(nèi)蒸煮三晝夜,然后蓋上蓋子,再用文火燒煮五晝夜,使竹料充分軟化。7、搗料。待竹料半冷后,放在石臼中搗成泥狀。8、漂漿。把搗成泥狀的竹料裝進口袋內(nèi),反復(fù)漂洗成紙漿。9、打漿。把紙漿倒入溶有梧桐樹和彌猴桃枝等膠凝物的水槽中,用木棍攪拌均勻。10、抄紙。用特制的滲水簾架將紙漿抄起,抄時須均勻,不能厚此薄彼。瀝干水分后倒扣在案幾上,待積到一定高度,再用外力將水分擠干。11、干紙。將已榨干水份的紙逐張揭開,并貼在烘房焙墻上。12、整紙。把已烘干的紙張揭下,剔除破損,修剪邊緣后,計數(shù)打捆。
 


關(guān)注網(wǎng)站微信號 每日推送最新行情
 
更多>企業(yè)動態(tài)相關(guān)信息

推薦圖文
推薦閱讀
點擊排行
網(wǎng)站首頁  |  網(wǎng)站地圖  |  聯(lián)系我們  |  RSS訂閱  |  違規(guī)舉報